“十四五”构建“12369”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发布日期: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削减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控制事件影响,是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

  “十三五”以来,我国环境应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环境应急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十四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亟须加快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应急能力。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但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仍较为突出

  “十三五”以来,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1300余起,比“十二五”下降近50%;其中重大事件9起,下降65%;无特别重大事件发生;较大事件25起,下降50%。得益于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科学施策,年均违法排污事件比“十二五”期间下降56%。妥善处理了一批有重大和敏感社会影响的事件,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安全。

  但与此同时,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涉水事件比例高,事件空间分布区域聚集特征显著。“十三五”以来,全国平均每年仍发生近300起突发环境事件。从诱因上看,安全生产、交通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比例逐步增大,平均每年比例已超过80%,2019年高达95%。从类型上看,涉水污染的事件比例达到64%,“十三五”以来发生的9起重大事件全部为突发水环境事件。从污染物上看,涉及油类和苯系物污染的事件约占事件总数的一半。从空间分布上看,事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甘陕、两广、两湖、成渝等地区,这些区域发生的事件数量占全国总数的近70%。

  而且,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仍较为突出,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我国现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超过21万家,全国道路运输危险货物量每天近300万吨,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尚有各类尾矿库近万座。沿江、沿河区域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集聚,人居活动与高风险工业活动区域交织。这些结构性、布局性带来的环境风险因素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未来一定时期内,伴随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持续增加,各类事故、事件风险形势依然严峻,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的“灰犀牛”甚至“黑天鹅”突发环境事件仍可能发生。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突发环境事件尤其是重大敏感事件的防控已成为检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效的一项重要标尺,全过程、多层级应对不能有丝毫放松。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后疫情时期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的感知更加灵敏,突发环境事件的曝光度、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界监督意愿越来越强,参与途径越来越多,对事件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工作面临较大的公众监督压力。

  而与严峻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形势以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比,我国现有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仍有很大差距。比如,以传统常规污染源为重点的风险管控,不能适应系统应对涉危、涉重固定源、移动源“双源”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的需要。

  对“十四五”环境应急管理重点工作的建议

  对标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远景目标,提出未来环境应急管理基本目标的设想:到2025年,环境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基本健全,综合应对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得到有效遏制;2030年,高风险态势得到根本扭转;2035年,实现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匹配的现代化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风险得到全面防控。

  “十四五”期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环境事件多发频发高风险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形势,紧盯遏制突发环境事件高发频发高风险态势的总体工作目标,以“降数量、控影响”以及保障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安全为重点,树牢底线思维,实施精准治理,坚持依法应急,推进社会共治。围绕应急准备、响应处置、调查评估等重点环节,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环境应急精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构建“12369”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着力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1个目标”,即快速、科学、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遏制事件高发频发高风险态势。

  “2条主线”。一是“降数量”,通过加强排查评估、隐患治理、监控预警、联防联控等,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降低事件数量;二是“控影响”,通过加强预案管理、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工程建设等,切实提高处突能力,控制事件影响。

  “3项重点”,即环节、对象、能力。重点环节主要包括事前风险防控、应急准备、事中应急处置以及事后评估、恢复;重点对象主要包括“一废一库一品”企业及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水源地、人口聚集区等敏感目标;重点能力主要包括人员队伍、物资装备及科技支撑能力。

  “6大片区”,即长三角、环渤海、甘陕、两广、两湖、成渝地区。针对事件高发、风险源集中且隐患突出、受体敏感的热点片区,以应急预案、防控工程以及预警体系等为抓手,实施问题、时间、对象、区域、措施精准管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联合防控和协同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区域性、流域性突发环境事件。

  “9个着力点”。大力推广“南阳实践”经验,实现河流“一河一图一策”;健全环境应急指挥和响应平台,提高预警调度能力;优化预案管理体系,提升预案质量;建设国家和区域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节点式”“网络化”储备体系;建设环境应急实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全过程技术能力;加强关键制度建设,推动依法应急;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严防次生事件风险;强化环境风险交流,推动社会共治。


返回列表
停车场系统 | 燃贴AI | 南京工程材料 |